合同/ 范文大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导航/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掌握朗读节奏,疏通文意。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背诵全文。

3、赏读并学习运用孟子的雄辩艺术。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中心论点,理清本文论证思路。

2、赏读并学习运用本文孟子的雄辩艺术。

教学过程:

一、直入导新课

提到中国古代文学,我们大多想到的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在此之前的先秦散文,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在这座宝藏里,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提到儒家经典,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另外一部经典,那就是《孟子》。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这一部经典的经典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跟着孟子学雄辩。

二、初读明节奏

1、通过视频了解孟子:推行仁政;民贵君轻;长于雄辩。

2、学生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雄辩之势。

三、品读赏雄辩

1、过渡: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激烈,他们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热衷于战争,有的是为了生存,有的是为了一统天下,实现霸业。因为战争连绵,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孟子奔走呼告,希望各国君主能推行仁政,反对不义战争。请看第一章标题中“得道”是什么意思?推行仁政。

要我们细细地品读这篇文章看孟子如何运用他的雄辩艺术向君主们推行仁政主张的。

2、学生通读全文,根据文下注解了解文章大意并研读思考。

3、分享交流。

学生1:要雄辩先得有自己的'观点。孟子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请你分别解释一下“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

学生1:天时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是指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师: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学生沉默,老师用红粉笔标注两个地利)

学生2:运用顶真,突出人和是作战克敌制胜的最重要的条件。

教师小结:

雄辩艺术1开门见山,亮观点。单刀直入,显力量。

学生3:要雄辩得有自己的论据,孟子为了具体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列举了具体的战例。

师:哪些文字与这些战例相关,请你把相关文字读一遍,全班思考孟子列举了几个战例,什么样的战例?

学生3读“三里之城……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读完后学生回答:两个战例:攻城不胜和守城而逃。

男生读与第一个战例相关的句子,全班思考:攻一座什么城?如何攻?列举这个战例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4:“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易攻,“环而攻之”说明攻势之大,结果却没有胜利,孟子通过分析这个战例得出:主动攻打,说明攻城方必得天时,结果却失败,只能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所以孟子用这个战例具体证明“天时不如地利”这个观点。

女生读与第二个战例相关的句子,全班思考:守一座什么城?列举这个战例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5:守城方守的是一座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武器精良,粮食充足的城,结果却是弃城而逃,用这个战例来具体证明“地利不如人和”这个观点。

教师小结:

雄辩艺术2列举战例,来论证。一攻一守,很具体。

师:这一句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其作用是什么?

生:排比。

学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这是什么特殊句式的排比,其作用是什么?

生:双重否定句的排比,突出守城方地理条件非常优越,但结果却弃城而逃,更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语言也更有气势。

教师小结:

雄辩艺术3排比句式,增气势。大气恢宏,有气场。

师:还有哪些句子运用了排比,请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故曰……不以兵革之利。

师:这还是在谈作战吗?

生:是在谈国家治理了。

请一个学生翻译这一个句子。

师:这是一个什么特殊句式的排比。

生:否定句的排比。

师:治国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限,不能靠山河的险要,不能靠武器的精良,那么得靠什么?

生:人和。

教师小结:

雄辩艺术4类推治国,靠人和。两方论证,更全面。

师:孟子还运用了其他雄辩艺术吗?

学生6:在最后孟子还运用了对比论证,将“得道者”和“失道者”进行对比,突出“得道”就能“天下顺之”,“失道”就会“亲戚畔之”,最终得出实行仁政的君主“战必胜矣”,来强调“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师:施行仁政有多重要?

生:施行仁政就能“多助”“天下顺之”“战必胜矣”。

师:施行仁政就能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就能天下归顺,就能握有“人和”这枚“战必胜矣”的尚方宝剑。

教师小结:

雄辩艺术5对比论证,巧结论。得道多助,战必胜。

4、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并思考:孟子是按什么样的思路来推行其仁政主张的。

学生7根据板书归纳概括:孟子先提出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列举攻城不胜和守城而逃的两个战例来具体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类推到国家治理也需要“人和”。最后通过运用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教师小结:

雄辩艺术6层层深入,逻辑强。开合自如,真雄辩!

5、学生根据文章思路自由背诵全文。

6、背诵比赛。

四、拓展巧运用。

作业:

请运用这节课我们学习到的孟子雄辩艺术在班级劝告那些写作业依赖智能手段搜题的同学在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

附孟子雄辩艺术:

开门见山,亮观点。单刀直入,显力量。

列举战例,来论证。一攻一守,很具体。

排比句式,增气势。大气恢宏,有气场。

类推治国,靠人和。两方论证,更全面。

对比论证,巧结论。得道多助,战必胜。

层层深入,逻辑强。开合自如,真雄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1、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2、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封疆之界(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环:名词作状语围

(5)古今异义

亲戚:(古)父母兄弟;(今)有婚姻关系的

去:(古)离开;(今)到

池:(古)护城河;(今)池塘

(6)补充重点实词

道: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内城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7)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处,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固,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讲析课文。

提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提问: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提问: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

“故曰”,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2、具体理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施行;道,仁政;寡,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有利的天气;地利,地理形势有利;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讨论:本段(第二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天时不如地利”,强调了“地利”重要性。

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学习第四部分,讨论:

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结全文,深化论点

理清结构:本文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顺序给本文划分层次。

3.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六、总结升华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

生1:我觉得“人和”就是拉帮结派,君不见,人世间,团团成伙好办事。

生2: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他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时代的局限性。

生4:我觉得,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生5: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生6: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义”的呢?

教师明确,也许可以这样回答;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受到我们的重视。

七、归纳全文。

提问: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提问: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

充分讨论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一、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二、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三、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教学设想

一、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着重了解孟子的生平及主张并熟悉课文。

二、两篇短论的教学处理应略有差别,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可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及有关工具书,引导学生自学,重点在于理清脉络,了解论证方法;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则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加疏通,逐段分析。

三、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二、初读课文。

1.了解预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情况。

2.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再由教者范读课文。

正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谷子。与“栗”区别。

3.对照书下注释,指名学生疏通文句。

4.教者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5.指名串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6.齐读课文。

三、讲析课文。

提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提问: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提问: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

“故曰”,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四、归纳全文。

提问: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提问: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

充分讨论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五、反复诵读课文,直至背诵。指名、分组、集体背诵。

六、练习。

1.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2.补充练习: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不同用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朗读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得民心者的天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三、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四、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五、讨论课文论证的语言: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对比、排比的运用)

六、小结:孟子借谈作战取胜的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观念。

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才能治理好国家,让国家长治久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认读)

一、 情景导入

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 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 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播放本课泛读带。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

郭(guō) 粟(sù) 亲戚(qīng qi)

2、复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

3、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教师评点)

1、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

2、学生听讲,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单介绍。

4、学生听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

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6、学生赛读。读得好的,加以鼓励。

第二板块(译读)

四、整体把握文意,译读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能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对抗赛。

规则:本次比赛分两轮进行,两人(同桌)为一组,低分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直到扣完为止。

(1)第一轮:翻译全文(看谁又对又快)

两人分别翻译课文,相互质疑、解疑、扣分。

(2)第二轮:文言知识大比拼。(多媒体展示)

①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委而去之

亲戚畔之

池非不深也

③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

以天下之所顺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兵革非不坚利也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时不如地利 然而不胜者

④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⑤翻译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教师点拨(多媒体展示)

第一轮略

第二轮:

①畔:畔通“叛”,背叛

②城:内城;郭:外城

去: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护城河。今指水塘。

③凭;用。 的;代词;到。 精良;有利

顺接连词可不译;转折连词,译为却。

④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⑤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众人的帮助,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受到帮助的人就不多。

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有得到天气时令的原因,可是这样却不能够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势呀!

凭着天下归顺这一点,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7、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老师对自己的要求。

8、学生留心听规则。

9、学生参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再加上平时知识的积累,翻译全文。

10、两人独自完成文言知识练习。并相互对照看,进行讨论分析。找出错误之处,评分。

11、学生根据教师所点拨的内容,作出最后的判定,得出分数,并把错误的地方订正。

第三板块(思读)

四、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多媒体展示相关题目)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3)本文反应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思想?

(4)本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政治?为什么?

教师最后明确:

(1)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3)“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4)借战争谈政治,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

2、学生边读边思考,共同合作讨论、交流。并作出发言。

3、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四板块(悟读)

五、自主评价,扩展思维

(1)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

(2)本文属论说文,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中心论点,说明“人和”在战争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历史上或现实中依靠“人和”占尽先机的例子不胜枚举,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作结:同学们,你们能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且又贴近生活,切合实际,拓展自己的思维,使情感受到熏陶,享受审美情趣。希望继续发扬。

四人一组,学生实行分组讨论,相互补充,然后在班上发表各组意见。

第五板块(作业)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在这篇文章中,以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为话题,发表简短的演讲。(下节课进行)

学生课下独立完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背诵课文;

3、学习本文阐述道里的方法;

4、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知识;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2、难点:学习古代名家阐述道里的方法。

教学设想:

紧扣文本,以学生自求探索、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释题。(尝试让学生释题)

二、朗读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郭(guō) 粟(sù ) 夫(fú ) 域(yù ) 畔(pàn )

3、集体朗读。

三、自求探索:借助注释,尝试翻译全文。(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

1、学生自学、讨论、质疑。

2、检查自学效果。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词句:

⑴解释加点词

①得道(施行仁政)

②天时(有利于战争的天气、时令)

③地利(有利于战争的`地理条件)

④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⑤郭(外城)

⑥委(放弃)

⑦是(这)

⑧池(护城河)

⑨域(限制)

⑩畔(通“叛”,背叛)

⑵翻译句子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着攻打却不能取胜)

②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缺少帮到了极点,连至亲骨肉也背叛)

⑤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矣,战就一定胜利)

四、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3、第四段由谈战争转为谈什么?从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4、孟子认为实现“人和”的途径是什么?这正是他哪一种主张的具体表现?

(程序:学生讨论-检查反馈-归纳总结)

五、质疑

六、小结(尝试让学生小结)

七、背诵(分小组背诵)

八、作业:以“‘人和’的现实意义”为话题,写一篇学习本文后的心得体会。不少于500字,写在作文簿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2.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德育目标。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论点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解放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孔子之孙孔伋(jí)的再传弟子。曾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功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做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2)古今异义

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义:内城。今义:城市)

②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③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翻译句子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③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论述,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六、总结升华

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

生1:我觉得“人和”就是拉帮结派,君不见,人世间,团团成伙好办事。

生2: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3: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的远见卓识。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他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时代的局限性。

生4:我觉得,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生5: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生6: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义”的呢?

教师明确: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 积累 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目标1、2、3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前些天,我们学习了 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 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

(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

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 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 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 字音和节奏

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 看字音和节奏)

(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

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可分为 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

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 疑难词句

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

重点词语: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条件

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

郭:外城 环:围 池:护城河 是:这 委:放弃 去:离开 域:限制

固:使巩固 畔:通叛,背叛 亲戚;亲戚朋友,包括 父母兄弟

重点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

3、理思路

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 逐层展开论述的

学生 交流

教师交流时边归纳: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需要人和)

域民

固国 (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

  • 道德教育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历了一番艰辛,汲取了一些经验后,可以将这些心得体会牢记于心。正是通过这些心得体会,我们才成为了故事的主角。经过编写人员的不懈努力,我们最终发布了最新的“道德教育心得体会”。希望下面提供的解决方案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 互相帮助教案13篇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都接触过主题班会吧?主题班会会前需要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发挥每个人的专长、爱好和创造性。你知道如何准备一个主题班会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团结互助主题班会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互相帮助教案 篇1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知道风对人是有益处的。2、通过对...

  • 拔苗助长教案6篇

    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 教案课件的充分准备是新老师在课堂上取得成功的关键。编辑为您提供了以下可能有用的“拔苗助长教案”,再次感谢您的光临希望您能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

    2024.04.09 拔苗助长教案
  • 互相帮助教案3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一份精心设计的教案能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大家详细解读“互相帮助教案”这个话题,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2024.08.07 互相帮助教案
  • 揠苗助长的教案推荐

    您的要求我们已经收到合同范本网编辑为您整理了关于“揠苗助长的教案”的资料,如果愿意可以查看本文希望你喜欢。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2024.02.04 揠苗助长教案
  • 最新小车队辞职报告(优选5篇)

    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总结吧。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车队年终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车队辞职报告 篇120xx年,车队在后勤...

  • 驾驶员绩效考核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司机绩效考核方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驾驶员绩效考核方案 篇1一、考核目的1、作为晋级、解雇和调整岗位依据,着重在潜力、潜力...

  • 儿童保健科医生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了,回顾坚强走过的这段时间,取得的成绩实则来之不易,来为这一年的工作写一份工作总结吧。工作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儿童保健医生年度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儿童保健科医生工作总结 篇120xx年儿科...

  • 检讨书5000字反省自己不遵守规定(集锦11篇)

    我们在犯错后,避免再次犯错,我们要认真地反思检讨,写检讨书是为了能够不断提醒自己。那么对应的检讨书到底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反省自己不遵守规定检讨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检讨书5000字反省自己不遵守规定 篇1尊敬的老师:您好!我错了!此刻,我怀着愧疚和...

  • [教案]奖励通告

    公司各部门、各项目部: 为表彰先进,促进工作,公司从全体员工的品行、对公司的贡献、工作能力、工作时间、工作状态、项目难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评选出了20xx年度优秀员工,并对评选出的优秀员工予以通报表扬和6000元现金的奖励。 20xx年度优秀员工是: XXXXXXXXX。 以上排名顺序不分先后。...

    2024.07.22
  • 缓刑思想报告总结范文(精选7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接触到汇报的场景越来越多,汇报可以是工作开始前的规划安排,也可以是工作完成后的分析总结,话说回来,你知道怎么写汇报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缓刑思想汇报范文(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缓刑思想报告总结范文 篇1尊敬的领导干部:我叫XX...

  • 驻村第一书记心得感悟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妨将其写成7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驻村第一书记心得体会(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驻村第一书记心得感悟 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下午好!实施乡村振兴是党的十...

  • 迷失道德作文3篇

    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迷失道德作文 ”。学生时代都经历过写作文的困难,通过写作文可以释放我们内心压抑已久的情感。同时作文要注意文章的思想内容健康。希望本页内容能帮助到您!...

    2023.04.22
  • 粮食工作总结十篇

    时光如流水般匆匆流动,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首这段不平凡的时间,有欢笑,有泪水,有成长,有不足,制定一份工作总结吧。你所见过的工作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粮食生产工作总结(通用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粮食工作总结 篇1今年,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粮食...

  • 最新体育教育实习总结(集锦17篇)

    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体育教育实习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体育教育实习总结 篇1在本学期的体育教师实习工作中,我认真履行了职责,努...

  • 炒鹅店开业宣传文案40句

    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人会在网上发布文案,文案具有文字简练、意义鲜明的特点。那什么样的文案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店开业宣传文案,欢迎大家分享。1、祝你:小生意做成大买卖,大买卖做出大效应!2、新店开业,大家应当送上咱们的祝愿,期待福财大好,生意兴隆。3、雅戴内衣,给我的非...